目前,在用的扳道岔裝置均為手動扳道器,廣泛應用于主要運輸中段的道岔移位工作,該扳道岔結構簡單,但均為手工操作,所以工作效率較低,尤其在比較繁忙的道路上,嚴重影響了運輸效率的提高。另外,采用現有扳道器在實際操作中,多由電機車工來操作扳道器,這就要在運行中不斷地頻繁停車,造成車輛的磨損量增加,同時也產生不安全因素。目前還沒有這方面可自動操作的新設備出現。
由于鐵路運輸任務繁重,尤其是各礦區的運輸任務額外繁重,為了進一步提高運輸,保證運輸系統的運行,對運輸系統扳道岔裝置提出了技術改造課題。
另一方面,市場的需求和高速發展的自動化技術也促進氣動技術的不斷發展。而煤礦井下軌道運輸仍然采用傳統鑄造的重錘式扳道器,不但笨重,而且極不安全,其一,安裝距離距軌道近,扳道岔時危機安全(重錘砸腳)。其二,車輛通過時,岔尖與基本軌密貼不嚴容易掉到。其三,成本高,外形不美觀,與現代化礦井不匹配。氣動扳道器。
驅動機構包括轉動設置在支座板中心的驅動套管、與驅動套管連接的移動桿、與移動桿轉動連接的中間桿,驅動套管轉動設置在兩個支座板之間且驅動套管的長度方向與支座板所在的平面垂直,驅動套管上固定設置有驅動桿,驅動桿的長度方向沿驅動套管的徑向方向設置,移動桿的外表面與驅動套管的內表面通過螺紋連接,中間桿的一端與移動桿轉動連接,中間桿的另一端與連接桿連接,驅動桿的遠離驅動套管的一端設置有延長桿,延長桿的長度方向垂于驅動桿的長度方向,延長桿包括圓柱段和方桿段,圓柱段的直徑與方桿段的邊長相同,延長桿上活動設置有限位桿,所述的限位桿上與延長桿的連接處設置有方形卡槽,方形卡槽與延長桿的方桿段相匹配,所述的支座板的外壁上設置有限位桿的限位槽。
上面就是全部扳道器是如果做得省力的知識點,
臥式扳道器的手柄把能夠旋轉180度,可以減小手柄扳動行程,便于人力操作。
要想實現手柄的伸縮和旋轉,需由手柄套上兩個彈簧銷的提起再作調整。手柄的頭部設計是球心滑塊的結構,這樣的設可以克服扳動時的阻力,使其扳動更靈活。
在直角拐旋轉中心主軸上,安裝有滾動軸承,這樣會提高扳道器的精度,延長其壽命。在每個旋轉軸孔之間都安裝有自潤滑性能的襯套。在拉桿與道岔之間使用微調器鏈接,這樣不用拆除鏈接銷也可以對道岔開口和密貼狀況進行一個調整,使用起來非常方便。